清北學子怒揭研學黑幕,名校游咋成了跟校門合影
“名校游變校門口打卡”“有的孩子需要打地鋪,無法按時吃飯。”近日,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“名校游變校門口打卡”“有的孩子需要打地鋪,無法按時吃飯。”近日,一則來自清華、北大等名校學子的爆料引發普遍關注。原來,當事公司雇傭這些清北學子給研學團分享經驗,眼見組織方敷衍了事、毫不負責,他們不吐不快,呼吁更多家長提高警惕。
目前,當事公司轄區的市場監管、文旅部門已經介入,相信很快就會給出調查結果。而這一爆料能夠引發廣泛討論,也反映出研學市場又熱又亂的現狀。得益于“雙減”政策的推行,以往大幅占據學生假期的校外培訓逐漸退場,定位于學游一體、寓教于樂的研學活動隨之興起。
7月以來,很多熱門研學項目已經一票難求,但實際體驗參差不齊。誠如上述爆料,有的名校游,只是和校門合影;有的名勝游,只是在草地上玩;有的博物館游,只是領隊照本宣科……游而不學、價高質低,招致怒批實屬必然。
如是亂象的出現,固然是一些組織方虛假宣傳、能力不足使然,但也在意料之中。紅紅火火的研學產業尚屬新業態,準入標準、資質標準、產品標準、運行標準、內容標準等均未明確。況且研學項目橫跨了旅游和教育兩大領域,復合型人才在從業者中少之又少,很多產品也不過是相互模仿抄襲。在這種情況下,家長找到靠譜產品全憑運氣。據業內人士透露,今年暑期的研學復蘇在春節后就已經顯現,現在的恢復情況好于預期。出乎意料的大客流,也加速暴露了該行業的潛在弊端。
有研究報告預測,未來3至5年,研學旅行的學校滲透率會迅速提升,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。可觀的發展前景,正吸引眾多企業、機構搶灘入局。數據顯示,2023年前5月,我國新增研學旅行相關企業322家,同比增加79.89%。在全力促進消費市場復蘇回暖的背景下,這一新增長點的出現令人興奮。盡快補齊短板、建立規范,有助于這一新興產業走出野蠻生長,也將進一步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。
目前,已有一些地區開始破題。比如,夫子廟文旅集團通過成立自己的研學中心,并與南京大學、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優勢學科建立戰略合作關系,與資深研學服務公司共同研發課程。我們期待這樣的探索再多一些,讓更多孩子能夠真正游有所學、學有所獲,也讓這一朝陽產業行穩致遠。